2019年,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在全校同庆贺母校生辰、共叙“兰大精神”的时候,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物理人”也让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牵挂不已,他就是兰大物理系59级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天民教授。王天民校友自1964年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过物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物理系副系主任、材料科学系系主任等职务,1997年调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
王天民校友对兰大一往情深,一直关注兰大建设发展、关心兰大学子成长成才,并与其夫人、兰大59级校友刘克玲女士发起设立“天民师生情义助学金”,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
2019年5月11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罗洪刚一行前往北京看望王天民校友与刘克玲夫人。共叙物理情怀,讲述“育人、成事”的故事。
育人:桃李满门 薪火相传
王天民老师自1964年从教以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是材料领域国际国内学术界知名专家,在生态环境材料及生态设计、利用计算机模拟与正电子湮没开展固体材料缺陷与辐照效应研究、新型光催化材料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尽管王天民老师在教学、科研上获得过诸多荣誉与称号,但他的妻子只是简单地用“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评价他。
作为一名教师,王天民老师打心眼里关爱着自己的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子女,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王天民教授的首届博士研究生王维洁教授回忆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时说:“还记得当年先生为了给我争取到住房,教我写了好几次住房申请(我至今还保留着一份原稿,作为纪念),然后拿着它亲自去找房产处申请。在我孩子两岁时,终于分到两室一厨一厕35平方米的房子。”
(王天民教授的首届博士研究生王维洁、王宝义)
“记得1990年初,由于各种原因,我出国留学的学习计划受到阻力,是王老师站出来排除多方阻碍,鼎力支持,才能让我的梦想得以实现。”密西根大学核工程与放射科学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两系终身教授高飞回忆到。在执教生涯中,王天民老师曾先后推荐30多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部分学生已学成归国、报效祖国,也有学生仍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为材料事业贡献力量。
(1990年,高飞教授英国留学之前与王天民教授及兰州大学材料系部分师生合影)
正如王天民老师所说,出自他师门的许多学子是他的“忘年之交”“精神支柱”。多年来,他们与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们端端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少人已在学术界颇负盛名或在管理岗位身居要职。王天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正是如鱼得水,相得益彰,更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成事:珍视情义 勇担责任
“作为一介书生,虽然我的收入有限,影响力也很有限,但我很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尽我个人的社会责任。”王天民老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去做的。
2019年9月16日下午,天民师生情义助学金颁奖仪式暨校友励志报告会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闻韶楼音乐厅举行。在报告会上,王天民老师说道,自己是一个从农村出身的贫困学子,正是当年求学时的经历使他能够深切体会贫困学子的困难,坚定了捐资助学的决心。
1996年底,王天民夫妇向母校捐资2万元人民币以表达他们对兰大学子的关心和帮助贫苦学生的心愿,王天民老师的众多海内外桃李闻知后,深受感动,随即纷纷捐资以成恩师之愿。1997年6月,由王天民夫妇发起,众多弟子、校友及社会爱心人士慷慨捐资的“天民师生情义助学基金”正式设立,这是当时全国高校中由个人捐助的第一个助学基金。该基金以“崇德、促学、助困”为宗旨,以“教育兴,人才旺,国家盛”为目的。基金自成立伊始,就格外强调财务的规范与公开透明。
截至目前,“天民师生情义助学基金”已有23年的历史,先后有200人次参与捐款,捐款额度总计130余万元,其中,王天民夫妇前后4次共捐款20万元。已有465名兰大物理和材料领域的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子受到资助。
王天民老师教书育人50余年,他热爱教育事业,德高义厚,待人真诚,知行合一,赢得了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天民老师曾说:“我一直希望能够做一名好老师,也希望能够给我的学生们的人生轨迹增添一些正面的推动力。”如今,他的学生们又秉持这样的准则,教育着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延续着师门的辉煌。
校友简介:
王天民,1940年5月生,甘肃永登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4年获兰州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64年兰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兰州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物理系副系主任、材料科学系系主任等职务。1997年调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任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荣誉理事。曾任生态环境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材料的微观组织、缺陷与性能、新型功能薄膜及材料表面工程以及电磁波与物质非线形互作用及其机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863项目、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基金课题40余项,参与两项973项目。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取得专利14项、省部级科技鉴定成果4项;主编《生态环境材料》;译著《环境材料》、《生态设计》、《一秒钟的世界》、《2℃ 改变世界》。先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1997年设立“天民师生情义助学基金”,累计资助465名学生。
来源: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