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WILEY人物访谈之青年科学家访谈对话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优秀校友、湖南大学教授鲁兵安。访谈中鲁老师谈到科研带给他的最大改变是让他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简单,他最喜欢的研究工作永远是下一个工作。鲁老师认为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很多优秀的素质,但感恩的心和勤奋是成功的基础。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包括学生,应该给科研做加法,生活做减法,多精力集中在科研上,任何事情都会水到渠成。
Introduction
MVC: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课题组的工作?
LBA: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从原子、分子出发,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电极材料及电解液,并研究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及储能机制。研究体系涉及锂/钠/钾离子电池(双离子电池/电容)及铝离子电池等,研究内容涉及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电解液。
MVC: 最初是什么把您吸引到科学领域的呢?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LBA:初中时候我就想做一个物理学家(虽然现在研究的很多内容不是纯物理了,但一直有一个物理学家的梦)。也许是因为初中物理老师汪义清老师的原因,我当时特别崇拜那些物理学家。这里我要分享一下,我为什么会喜欢上物理。这要从汪老师第一节物理课开始。汪老师第一节课就是告诉我们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虽然过去快20年了,但是汪老师的第一节课,我还记忆犹新,他第一节课带了一堆平时我们都在用的,但是没有察觉到的东西,比如在杯子里面放一个冰块,倒满水后,因为冰块漂浮在上面,冰块融化了,水居然没有溢出。这让我觉得物理太神奇了,后面就越来越喜欢物理了,乃至我的高考第一志愿也是物理学。
MVC:您觉得做科研给您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科研生涯中有哪些对您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
LBA:科研给我带来最大改变是让我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简单(只要好好做好科研,啥都有了)。科研生涯中对我产业重要的影响的人和事有很多,要感恩的人也特别多,特别是我的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兰州大学的谢二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戴宏杰院士。两位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温文儒雅的风度等一直是我的楷模。
MVC:对于您发表的著作,哪些是令您最骄傲的?您最喜欢的是您哪部分的研究工作?
LBA:对于发表的文章,骄傲谈不上,但是有几个比较喜欢的,一个是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的通过电解液的调控实现了钾离子电池工业石墨负极的稳定循环(Angew. Chem., Int. Ed., 2019, 10500-10505);一个是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实现了铝离子电池的高容量长循环(Adv. Mater., 2017, 29, 1604118);一个是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的工作(Adv. Sci., 2018, 5, 1700934),提出利用电解液来同时解决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和锂枝晶问题,这个工作实现了软包锂硫电池的100次循环。当然了在斯坦福大学戴宏杰院士指导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的铝离子电池的工作(Nature,2015, 520 , 324-328)是很喜欢的。我最喜欢的工作永远是下一个工作,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实现钾离子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
MVC:作为导师,您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您认为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LBA:我觉得好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真正招收到一个好学生是导师的幸运。对于能力,我更希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信(科研永远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优秀不是偶然的,是全方位综合的结果,就像科研成果一样。个人认为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很多优秀的素质,但是感恩的心和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感恩的人才会幸福。感恩国家和社会给了我们科研人员这么好的研究条件,能让我们可以好好的做研究,感恩科研上的领路人、前辈、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等。勤奋是一切的基础,科研是公平的,只有勤于思考,勤于实验,勤于付出才会有收获。
MVC:工作之余您有什么兴趣爱好?您平时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
LBA:打篮球、游泳。给科研做加法,生活做减法。多多关心科研问题,生活中随意点。特别是对我们年轻人,包括学生,别太过多的关注生活上的琐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多精力集中在科研上,任何事情都会水到渠成。但是也要合理平衡,有的放矢。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要每天都挤出时间来运动,多为祖国工作几年,比什么都重要。
MVC:您对储能器件和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LBA:储能器件和新能源汽车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当前储能系统成本和新能源发电系统成本仍然偏高,相信低成本的钾离子电池等将会大有空间。
MVC:您能否用简单的几个英文单词形容下拥有快乐的实验室生活的关键(key to a happy lab life)
LBA:Grateful,Self-confident,Hard and smart working
校友简介:
鲁兵安,教授,博导, 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湖湘杰出英才,年度科技新锐人物获得者。2004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基地班,2008年保送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2012年获得兰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入职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2014年-2015年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湖南省杰青青年基金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Adv. Mater., Sci. Bull.等发表包括“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家学术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130余篇,被引用8000余次, H指数48,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等期刊编委。
供稿: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来源:MaterialsViews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