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登载两次)、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西部开发报、甘肃日报、兰州晚报先后报导了《西北地区2000年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课题组建、研究、完成、验收和社会效应;报导和表扬了兰州大学及其西北所对西北开发所做的成绩。
自1984年至1989年的六年中,兰州大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在校长兼所长胡之德教授领导下,先后完成三十多个部级、省级科研项目,产生了470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其中有十多项获国家部级科研成果奖,为我国西北开发与地区经济振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在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兰州大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前一段工作体会的发言:(以下是主要内容)
一、坚持走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道路
过去,高校科研多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按单一学科进行。在科研与教学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我校为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自愿结合、联合攻关为宗旨,成立了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科研周期,提高了科研水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以西北所为龙头,以各系科研力量为后盾,联合攻关,完成了对西北开发建设有较高价值的综合性科技项目三十多项,其中有不少获奖,有不少收到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西北所的实践证明,多学科联合攻关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方向,它有很大的灵活性与优越性,是一种先进的科研组织方式,它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校乃至西北各省的科技能力提供了一种适宜与可行的方法。例如,我们最近完成的国家级大型软科学课题——《西北五省区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就是联合了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有关的科研力量,近500多名专家学者来参加,用了三年多时间完成,并通过国家评审验收,最近已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联合攻关取得的又一项成果。
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面向西北实际,致力开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几年来,我们改变了过去高校科研工作以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撰写理论论文为主要方式的科研形式,致力于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西北地区经济开发服务。我们采取了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发现课题,提供技术的方式。科研人员经常深入西北各地区、州县,解决当地提出的实际问题,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收到显著的成果。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改革科研体制,为搞活科研提供保障。
打破封闭的高校科研体制,畅通校内外人才交流,是加强科研队伍力量,增强科研实力的又一措施。西北所对科研人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办法,所内人员可以在本校及校外兼职,外系、校外的人员可以聘请为本所兼职研究人员。几年来,西北所聘请了包括西北、西南、北京等地的各类兼职人员100多人,大大扩大了联系面。借助社会力量,增强了自身科研实力。
四、以改革促发展,向建立全新的、有独特风格的科研模式迈出更大的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几年来,我们在建立科研体制的目标模式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基本形成了自己以开发西北为立足点,以灵活多样的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为主要科研方式,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为特色的科研新模式。1987年以来,我们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作为学校独立核算单位(不包括工资),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着重加强经营意识,主动到社会上去争取课题与经费,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科研道路。(原载《甘肃社联通讯》1988年第5期,省报刊登记证3011号,第20—22页。)
王:听您讲述,兰州大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也感到很高兴。
请您再谈谈何时何故离开兰大,以及在新单位做出的新成绩。
魏:因家母年迈体弱多病,想回家乡安度晚年。经组织同意,于1989年调回福建福州,担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代所长。在福建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结合我国国情与福建省情,重点对东部、中部、西部发展的相互关系与演变历程,以及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发表有《论经济技术梯度转移》《部门投资倾斜与地区投资适度倾斜相结合》《海峡西岸共用第二亚欧大陆桥探索》《拓展跨世纪海峡西岸经贸关系战略》《论闽粤赣毗邻地区的联合》等研究报告,并担任中日专家合作研究的《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前景》中方主编,该著作于1995年出版。
王:非常感谢您和我们分享您的经历。也感谢您曾为兰州大学的建设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来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