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校友故事

武学泰斗兰大人守望中国武术之辉煌

发布日期:2021-12-25

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

剑胆!琴心!

武学泰斗守望中国武术之辉煌

 

马明达

 

马明达,男,1943年生,河北沧州人,回族,著名历史学家。兰州大学1978级历史专业校友,现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中国武术大辞典》、《广河县志》、《中国回族历法辑丛》等。马明达教授以十年之功编撰了《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上下辑,收录海内外古典武艺珍本百余,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分别获国家古籍整理二等奖和华东地区特等奖。他继承饶宗颐先生遗愿,长期引领“少林学”的建构与推动,是少林寺唯一的“武学指导”,撰写了大量少林历史与武艺演进的文章,撰写数十万字的《少林寺编年史》和《匾囤与少林棍法研究》等专著。

他汇编了散存中外的古代射书六十余种,编为《中华射典》,也由齐鲁书社出版。与儿子马廉祯编辑出版了国内唯一的武术学术辑刊《武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已出四辑。在香港编辑出版了英文版《中华武一》,己出版十多辑。近年连续组织了三届中外古典武艺交流研讨会,东西方十多个国家的学者踊跃参加,不久将产生正式体制和学术阵地。

马明达教授出身中国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兄长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都是著名武术家,弟兄四人在武术界被推誉为'马氏四杰'。先生自幼师从父马凤图求学,文武并修。

在当代武术界,马明达教授以深厚的武学学养和治学严谨而闻名,同时,他也是一位富有创意和实干精神的武术实践家。他在广州著名风景区火炉山创建了健公书院,培养国学与国术融合兼擅的人才,传播传统射箭、拳法、短兵、长兵等武艺,目前已成为广州品位最高的民间讲学习武学堂,已受到省市政府关注和奖誉。

 

恢复短兵比赛

 

马明达教授上世纪80年代于兰州演练马氏通备劈挂拳辑影

 

恢复短兵比赛,改革现行的武术竞赛体制,这是马教授由来以久的愿望。

自1998年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尖锐批评当代武术种种弊端的同时,还一再提醒武术管理部门重新审视“国术”,从传统武术的丰富宝藏中吸取养料,从民族体育先贤的成果中寻求借鉴。

从1999年开始,马教授就在考虑恢复短兵比赛的问题,从多方面做准备。首先是解决器材问题;其次是搜集有关资料并研究和制定规则;第三是大力培养教练员和运动员。

今天,在一街之隔的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短兵运动已经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参加者越来越多,运动水平逐步提高。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短兵运动已经兴起,最近曾举行公开表演,许多观众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马明达的学术专著

 

“武学古籍收藏第一人”

 

马明达教授在少林寺考察

 

治学多年,马明达一向重视文献学根基的培植,具备良好的文献学和碑刻版本学学养,积累了多达数万册的个人图书,包括一批珍稀的宋元金石拓本和明清善本图书。他被业界称为“武学古籍收藏第一人”。

经过几十年积累,马明达学术著述颇丰。

回族史一直是马明达的科研重心之一。1994 年独立完成了回族人口占98%以上的《广河县志》,全志65万字,体例严整,资料丰富,填补了广河县立县近二千年无县志的空白,又为少数民族人口超高比例地区的方志撰写做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荣获甘肃省优秀县志奖。作为副主编,参与了《中国回族大辞典》的编写工作。承担了国家社科项目《中国与阿拉伯关系史》,参与了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回族史》的部分撰稿工作。

 

知遇常书鸿,结缘敦煌学

 

左起:马明达、常书鸿、杜经国、李承仙

 

常书鸿是著名的“敦煌守护神”、第一代敦煌学学者。

他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是我国第一代敦煌学家,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敦煌学专家。

马明达与常书鸿在敦煌学的路上相遇,并且在其幽居北京的晚年,成为整理手稿文档的重要托嘱人。

 

常书鸿先生与马明达先生的通信与手札

 

即使如今已有七十高龄,马明达依然在浩繁的日记和资料中整理耙梳,他的最长远目标是完成《常书鸿年谱长编》,这会是一个非常浩大的文字整理工程;并与常书鸿儿子常嘉煌合作整理存稿编目,他们在努力把中途遗失的部分逐渐追回。

他终于完成了80万字的《常书鸿年谱长编》初稿,还承担了浙江省社科项目《常书鸿年谱》的撰写。


 

马明达参与创编的《敦煌学辑刊》

 

修养与人格
 

马明达教授的劈挂拳

 

马明达的学问远非仅仅是知识体系,针对如何以传统士人的修养和人格运用于生活,他认为,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士人有四个爱好:

第一,谈书画,这是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有的修养;

第二,谈医药、养生,集部里面没有一个不谈医药的,所以我们的医是儒医,古人认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医药不仅关乎生命,还是一种孝亲的基本修养;

第三,谈诗词,最高雅的交流就是诗词交流

第四,谈兵,“兵者儒之至精也,儒学中只有道德是不够的,兵学涉及管理学,兵学被吸纳到儒学是儒学最大的成果。”

学人尤其要以学问、人品、道德素养立于世,现在的不少学人早已失落了这些。

 

 

近代以来,武术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曾经面临着被社会冷遇和弃置的命运,大量的民间拳师,沦落到下层,栖身于江湖,不免沾染上很多习气。

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德艺兼优的武术家,仍能严守自已的尊严,以“正气”二字为精神所在,出淤泥而不染。马明达教授就是这样的才武兼备的大家。

明达教授这一生为中国武术所做的努力,充分地向社会显示了武术家的人格魅力和武术所代表的人文精神,使得全社会对武术不得不刮目相待。


来源:兰州大学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