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校友如今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广告学专业任教,备受学生爱戴。然而,年少时在兰州大学念哲学专业的他或许未曾想过,自己毕生投入的事业将与广告学有关;也未曾眺望到,在数十年后的未来,“沈伟”二字将与港珠澳大桥相连。
情系大桥
港珠澳大桥LOGO,沈伟老师团队的得意之作
2010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向社会公开征集大桥LOGO,沈伟借此契机,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珠海的发展作贡献。他很快组织了6名人员成立了LOGO设计团队。
万事开头难。沈伟和他的团队经历了许多不易,“那时候桥都没建出来,设计只能靠想象。”凭着朦胧的概念,团队成员花费半个月调研,半个月做理念,不断否定又再创造。翻阅文献资料,采访专家学者,分别调研港珠澳三地的人文风情、植物花卉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法律、在广东省的发展战略规划……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多年过去,他还记得大家一同讨论LOGO的细节。具象还是抽象?独立还是融合?仅仅理念,他们想了30多条;仅仅符号标志,他们想了上百种。“那两个月过得挺挣扎的,但是我们情绪比较高涨。”最终,他们投报的三个LOGO分获第一、三、四名。
获得第一名的LOGO最终被采用了。得知这一消息,沈伟和他的团队无比激动。“当时非常开心。记得当时给我们的奖金是一万块,而我们的成本是好几万。但是金钱我们根本不在乎,最大的就是荣誉感。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这么重要的LOGO,我们竟然中标了!”沈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港珠澳大桥LOGO由三种颜色构成,黄色代表华夏文明,蓝色代表海洋文明,绿色代表华夏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结合,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
作为港珠澳大桥LOGO设计团队的领导人,沈伟目睹了大桥建设的全过程,对于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这些都是自己所执教的北师大珠海分校学子的优势所在。“大家能到三地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包括科技。我们到澳门可以看会展,而香港的金融、航运、物流都比较先进,同学可以到这些地方去学习。”沈伟说,学校的许多专业其实在港澳都有相关专业,而三地大学之间的交流也会日益频繁,如学术论坛等活动的开展次数会越来越多。
大湾区越活跃,吸睛的能力越强。这就像水,打通了管道就好,不然高高低低不平衡。如今交通打通了,水就会从高向低,或者彼此相流,在流动中慢慢有序化。”沈伟说。
“是偶然也是必然”
带领团队设计港珠澳大桥的LOGO时,沈伟运用了不少广告学的知识。而接触广告学,对于沈伟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高考成绩本足以让他就读上海财经大学,他却因“高中时觉得哲学家太迷人”而选择到兰州大学读哲学,“把老爸气个半死”。他至今仍怀念学习哲学的时光,认为那是值得的。
然而,沈伟毕业时正值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如火如荼,而哲学则需要沉下心来研究。自认性情稍有浮躁的他逐渐感到彷徨,“总想找一个让自己全身精力都能付出去的方向。”偶然的一次,班主任找到他整理关于形象识别策划的内容,他被广告深深吸引。沈伟依然记得自己当年激动的模样,“哇,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沈伟找到同样感兴趣的同学合作写了好几本书,紧接着就开办了广告公司。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后,他发现理论可行,便又回到校园,在兰州交通大学开创了广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开始结合了,我一发就不可收拾了,爱上了广告,喜欢这种品牌包装的东西,这也就成了我毕生的选择。”谈起这段经历,沈伟的语速加快,眼里闪烁着少年般的光芒。
“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沈伟在2005年去了珠海。彼时的珠海人不算多,碧海云天,空气清新,一如美如画卷的欧洲小镇,珠海很快俘获了沈伟的心,“毅然决然,我就到这儿来了,”沈伟动情地讲述着他记忆里珠海当初的模样,“走在情侣路上,可以发掘到浪漫的气息,我的心情就会很愉快。”
就这样,广告学终于在珠海落地。正如沈伟所说,这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理论结合的学科,广告学子因此需要许多实践机会。为此,沈伟成立了珠海市海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吸引了北师大珠海校区不少学子涌入,港珠澳大桥LOGO的设计团队也正是出自这家公司。“我的主业是老师,我也愿意、喜欢当老师,愿意为它奋斗一辈子。我所做的其他事情都是为了把老师这个职业做好。”沈伟说。
亦师亦友,愿意包容
“初次见面觉得沈老师好严肃,可慢慢地通过课上课下的交流,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北师大珠海校区一位广告学的大一新生如是说,“沈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就告诉我们要坚持、踏实、灵活,要有求知欲、表达力、好奇心和责任感。我印象很深。”
的确,在交谈中,沈伟一直以淡淡的语气回应记者,话里却饱含情感。他说:“学生需要我们关心爱护,更多地去包容。”学生到他的公司实习时,他对他们也报以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出错。”
沈伟经常和学生们说“要做广告人先做文化人”,也一直强调着“理论与实践都重要,关键看如何融会贯通。”广告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没有实践,广告学便失去了根基。
课堂上,沈伟经常会举实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例子大多是他的亲身经历,吃过什么亏、难题如何更好地解决……他都会一一言明。“我不太喜欢讲别人的案例,因为自己消化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更有说服力。”他还常常引入自己的案例,在教授解决方法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他认为这样能够看到教学的实际成果。
课堂之外,一些同学将沈伟的图片制作成表情包发给他,他也会一一“笑纳”。当记者现场给老师展示几张表情包时,沈伟只一看便淡淡地说,“噢,这些我见过。”他坦言自己也觉得挺有趣,因此保存了下来,并且会主动使用这些表情包。“我觉得,和学生亦师亦友挺好的。”
的确,他们早已成为朋友,才会在离别时不舍。“作为老师来讲,看着他们毕业成长走向社会,很欣慰;另一方面,相处四年要走了,心里确实难割难舍。那个时候经常会掉眼泪,我也不太会控制。师生告别宴的时候,我就告诉大家‘不许哭啊!要开开心心的!’”说着这些话的沈伟像个倔强的孩子,许是回忆起了被甜蜜与伤感同时包裹的时刻。
人物介绍
沈 伟
兰州大学1984级哲学系校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广告学专业系主任,硕导;曾任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广告系主任;港珠澳大桥与城市发展研究会会长;海道文化董事长。
自2010年起,服务于港珠澳大桥文化建设工作,带领团队完成文化《港珠澳大桥风采录》《工地书记》《虎门二桥建设者》等作品,以及港珠澳大桥博物研究报告、大桥专题三百余万字。与此同时,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及专著。
先后为五粮液、统一、维维豆奶、海尔、黄河啤酒厂、上海鑫艳电器、珠海风光耕水、金明精机、港珠澳大桥、中国交建、武船重工、广东海事局等上百家企业做过各类型的广告,市场营销策划案,企业战略策划,CI设计和策划等。
来源:兰州大学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