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校友故事

兰大校友张志君:不能让老百姓的脱贫车在奔康路上爆胎

发布日期:2022-05-16

心怀“国之大者”众

则无往而不胜矣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批批兰大人

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精神

“勤奋·求实·进取”优良学风

心怀大愿·扎根实践

让青春

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今天,“拥抱时代·绽放青春”专题报道带您走近2001级哲学社会学院校友张志君。

习近平总书记讲,青年人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从大西北到大西南,从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州大学,到拥有“蓬勃发展态势”的四川基层,张志君感受到:追逐人生的梦想,只有在正确方向上“自强不息多奋斗”,才能“如米苔花静开放”。

从革命老区到高原藏区 “扶贫路”上锤炼意志力

张志君先后到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巴中和高原藏区巴塘工作,这不是一时意气用事,而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这个选择,源自于他在上大学时期的社会实践调查,源自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

张志君在兰大上学时有一门课程《社会调查》,必须实地去做调查,感知社会,发现问题。张志君发现一些报道说榆中北山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多年后,当地老百姓对政策确定的期限有一些反映,几位同学商量后认为这是了解国家政策的好机会,他们决定到兰州榆中北山区做社会调查。张志君一行发现榆中北山区严重缺水,部分当地人还住着窑洞,和想象中差别较大。“榆中北山区相对比较贫困,当地老百姓特别淳朴。”

张志君所调研的一户家庭,一家人住在窑洞里。“我们调研时,他说他家的愿望就是他们的孩子今后不再过苦日子。”张志君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越是贫困的地方就越需要有人去帮助,作用会很直接、效果会很显著。在张志君看来,组织把他安排到巴中,后来到巴塘,是组织给予他直接服务贫困地区、帮助困难群众的机会。

从甘肃武威到兰大、再到巴蜀工作,甘肃的水土哺育了他的成长,兰大的校训精神涵养了他的品格,四川的环境“成全”了他的成长。2005年,张志君作为兰州大学2000年之后在川第一位选调生,在成都参加了岗前培训。到岗后,面对语言不通、交流不畅、习惯不同等诸多困难,巴中,以革命老区特有的淳朴、热情与包容,让他坚定了信念。他说,记得有一次下乡,发现老百姓一家人用一个茶缸子喝水,“我们去了老百姓家里,也用这个茶缸子喝水。”

张志君是甘肃人,之前从没到过四川。在他上学时,有一部连续剧叫《山城棒棒军》。“我以为剧里面就是四川话,还是能听懂的,到了巴中后才发现,四川话也分很多种,大多听不懂。”但是领导、同事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张志君很多帮助,他至今记忆犹新。当年选调生主要是分到乡镇或者县级机关。组织部把刚刚毕业的张志君安排到巴州区一个比较偏远的乡镇。到组织部报到开介绍信时,组织部领导看他是外地人,主动让他在巴中城里呆一两天,经过协调,张志君去了市发改委任职。发改委领导和张志君第一次见面时,发现他听不太懂四川话,便建议大家讲普通话。“因为我是一个人去的巴中,吃饭问题不好解决,机关没有食堂,领导就跟大家说轮流带着我吃饭。这些事情让我很感动。”后来,组织安排他到基层工作,发改委领导考虑到他的小孩刚刚满月,和组织部主动沟通把他调整到一个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的乡镇。

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让张志君不再犹豫,留在基层。张志君曾获两次破格提拔的机会。第一次是因为他编制巴中市的专项规划,工作能力得到组织、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第二次破格提拔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干部公选政策,考试内容有关社会热点问题,他在发改委、市政府研究室的工作经验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底,组织把张志君调到了团省委;2015年底,在团省委领导的关心下,他的妻子也调到了省级机关工作。但解决家庭两地分居不到半年,张志君就到巴塘县挂职,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和复杂环境中接受锤炼。2016年,张志君到巴塘的一个月时间内,他走遍了12个脱贫摘帽村。后来,又走访了所有的乡镇、31个贫困村,去过最多次数的贫困村达13次。通过高强度、高效率的走访,张志君对贫困群众的贫困原因、发展意愿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进一步理清了全县61个贫困村、2023户9077名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为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凭借一股冲劲,他克服缺氧失眠、水土不服的生理难关,跨越背井离乡、抛家别子的心理障碍,忍受父亲病故、妻子住院的情感煎熬。张志君坚守岗位,圆满完成了组织交办的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巴塘县的贫困户、贫困村都顺利脱贫,他个人也获得“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奖”。

在巴塘,养蜂是贫困户“差异化”增收的主要途径,尤其东南片区,家家户户都养蜂,少的十多桶,多的上百桶,但因规模小、品相差、无包装等,营养价值高的本地蜂蜜遭遇到了销售难题。到任后,张志君自己掏腰包1.5万元购买近200斤蜂蜜,送到成都一些蜂蜜专卖店进行市场接受度测试。同时,他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在摸清“病因”后,部署成立专业合作社,落实蜂蜜品牌外包装,到成都联系知名公司谋划销售策略,破解蜂蜜销售难题。

“当一个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在他面前就没有什么困难。”在与张志君的采访中,他提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特级英雄”称号的杨根思。在赴朝作战前的全团动员大会上,杨根思立下了“三个不相信”的铮铮誓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张志君相信,人的思想意识的作用巨大,能带来想象不到的动力。

巴中革命老区作为张志君工作中的第一站,巴塘高原藏区作为他工作中最艰苦的一站,让他深刻认识到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

从大学生到机关干部 “求知路”上增强坚忍力

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使张志君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同岗位的要求和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他不断学习研究。发改委是经济部门、综合部门,对专业要求较高,与他学习的社会学知识有较大差异。因此张志君在工作中,不仅学习了经济分析、项目投资等知识,还通过编制十一五规划全面了解全市情况。后来他又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从事政策研究和文字工作。“感谢带我的老师,他把自己的业务教给我。此外,还要自己努力,要爱学才行。”张志君说道。

在巴中工作期间,母校老师鼓励、推介他继续学习,报考北京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在组织的支持和老师的关心下,张志君圆满完成学业并获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这也成为他受到组织提拔、担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的重要原因。同时,组织还推介他参加全省首届年轻干部铸魂工程班学习,在加强个人学习提升的同时,张志君努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同事成长。在抓学习、带队伍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一项教人育己、育人教己的教育事业,都是在修一座通往他人或自己心中的无形桥梁,都必须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

“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毋庸置疑,高原藏区,是条件艰苦的代名词。其中蕴藏着无数的宝藏,是一本无字之书。巴塘距离成都只有800多公里,但当时开车需要2天时间,中途要经过5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山。再高的海拔、再大的山,也不能阻止张志君从成都到巴塘扶贫的脚步。

巴塘县最远的乡镇是地巫乡,距离县城不到200公里,但开车需要6个小时。沿途滚滚的金沙江,“单行道”式的公路,让坐车的人时刻抓紧把手,不敢有丝毫放松。张志君去过多次,但前3次都爆胎了。但这更加坚定了张志君扶贫的决心:不能让老百姓的脱贫车在奔康路上爆胎。县委书记、县长听说爆胎的事后,考虑到张志君是挂职干部,建议他不去地巫乡,但是,张志君却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年轻干部冲上前去战天斗地”。

从党政干部到群团干部 “奋斗路”上磨练自制力

2010年9月,通过“公选”,28岁的张志君到团的岗位为党做青年工作。一路走来,他也在辩证思考:年轻干部就是要在“热”的时候“冷一冷”,在心理上接受几次“热锅上的蚂蚁、烫手的洋芋”等火烧火燎的考验,练一练守清贫、耐寂寞的心境,学一学联系群众、服务青年的方法。

张志君在工作中时刻告诫自己,既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要磨练自制力、不断充实自己。作为共青团改革前的最后一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张志君启动了被团中央评价为“走在了团中央前面”的“志愿四川”平台建设。

作为改革后的基层组织建设部第一任部长,张志君立志当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投入极大精力抓基础工作,基本摸清全省每一个团组织、每一个团员的具体信息,每年按时完成全省近100万毕业生团员的关系转接工作;他充分利用在组织部、发改委工作积累的经验,探索开展依托物业公司成立小区团组织,破解“靠单纯的单位团建已不能适应城市青年聚集特点”难题,被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评价为“具有战略价值”。2020年以来,张志君所在省的基层团建工作得到团中央书记处领导6次肯定性签批,有关工作在《全团要讯》向全国推广。

张志君表示,“志愿四川”建设推广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为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会主动想办法找领导争取支持,到地方去推广,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城市住宅小区团建工作,张志君与同事,每天一上班就讨论,理清楚逻辑;下班再进行头脑风暴,每天都有新东西、新想法。“这种感觉特别好,最美的年华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特别是组织给了我平台,这是最幸福的事情。”

“每个人都一样,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会感到特别高兴。如果自己的成果得到推广,就会更高兴。虽然我们基层组织建设不同于科研,但它就像一个科研项目一样,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得到推广让人非常有成就感。”对张志君来说最自豪和最欣慰的是,四川共青团探索开展的城市住宅小区团建,非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要求的共青团要“依据青年工作生活方式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的方向,把团建模式推广给其他团组织,基层团组织知道了怎么建立组织、怎么去团结青年。他也提及到今后的奋斗目标就像搞科研项目,研发出来后要做好推广,继续探索。下一步,就是把探索成果做细做深做实。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张志君深刻感受到,“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时常躬身自省,坚信‘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用‘虽饮贪泉心不回’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自制力提升自己、成全自己。”4年的学习生涯,17年的工作生活,这一切都让他的意志力、自制力不断增强。下一步,他将坚守初心与使命,把母校的培育和组织的关心转化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在包容开放的巴蜀大地上自强不息多奋斗、如米苔花静开放。

张志君分享给兰大青年学子:“假如说人生是一条路,唯有努力奔跑,才会让这条路更加绵延,才会让自己有更多出彩的机会。”

人物简介

张志君,男,汉族,共产党员,选调生,1982年2月生于甘肃武威。现任共青团四川省委基层建设部部长,一级调研员。

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社会工作专业,获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社会工作师。

200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7月参加工作。有援藏、扶贫经历;在中、省、市、县、乡、村六级单位和党委、政府、群团部门工作过。曾获“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创新奖”、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0年以来,四川6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获团中央书记处肯定性批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对探索开展的“符合社会环境变化的城市住宅小区团建”做出“符合青年流动趋势和社会参与新特点,也抓住了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具有战略价值”的批示。家庭被省委文明办、省妇联评为“2020年最美家庭”。

来源:兰州大学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