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校友故事

校友专访|王高贺:将小我投入到社会大我中

发布日期:2023-10-20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认为自己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也是坚定的践行者。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尽我所能弘扬社会正能量。”1999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王高贺一直以此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和乡村振兴事业,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将小我投入社会大我中。
求学之路,良师引路

 


        家庭氛围的熏陶和高中老师的影响激发了王高贺学习政治的兴趣,他于1999年考入兰州大学国际政治系,并在刘先春教授的指导下,于2003年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在高中阶段,考上大学是他明确的奋斗目标,进入兰大后,由于未能及时制定奋斗目标,使得他学习动力减退,在为何学以及如何学上出现了不少模糊之处。“我认为读大学不是最终目标,依然处在为更好地走上社会积累条件的阶段。经过思考,我明确了要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王高贺及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选择针对性地刻苦学习,并顺利实现了奋斗目标,为下一步人生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先春教授在为人处世、学术研究、日常生活、体育锻炼等多方面都为学生做出了示范,王维平、王学俭、张新平、倪国良等老师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在兰大求学的时光里,老师们的教诲对王高贺价值观的养成和未来道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毕业以后,王高贺多次拜访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并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努力成为一名像他们一样师德高尚的高校教师。


尽其所能,奉献社会

 


        自2018年以来,王高贺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和乡村振兴事业之中,并带动自己的亲戚朋友共同参与,在河南、甘肃、广东、西藏的五所中学分别设立了励志奖学金,并向母校发展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捐款捐物总计38000元,目前累计捐款捐物近70万元。他认为自己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主要有三个驱动力:一是党性驱动:中国共产党是最讲奉献的政党,作为党员积极回报社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职业驱动: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也应该是坚定的践行者,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竭尽所能弘扬社会正能量;三是政策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王高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动员身边有能力的朋友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共同富裕作出应有贡献。

 


       “未来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上我会继续尽力而为”,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王高贺深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他用教育之力和慈善之力真诚奉献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做好公益事业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王高贺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加入到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列,壮大中国慈善事业的队伍。


勤奋进取,开拓创新
        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王高贺从小就萌发的梦想,“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喜欢又相对擅长的职业。”他认为教师是伟大的职业,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从学生一路经历奋斗成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在校的师弟师妹们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期许。王高贺表示师弟师妹们步入社会后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决定因素很多,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有几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具有宽阔的心胸。心胸是否宽阔直接影响到如何处理国家、民族、单位和个人的关系,关系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心胸宽阔的人通常事业发展比较好,受到同事和社会的认可。其次,要养成勤奋的习惯。勤奋是成功的阶梯,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等古训深刻地阐明了这一道理。第三,要提升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学生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我深感讲一堂课、写一篇论文、做一个课题都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是事业不断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

 


        王高贺认为大学期间积累的思想和知识的厚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一方面,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设计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另一方面要勤于读书,读书是大学生的本分和常识,应该拓展阅读面,除了专业经典之外,还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等,同时也要走出去,通过实践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在系统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素养,增长知识见识。
        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如何发展好自己的未来问题时,王高贺分享到:要认真阅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其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努力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要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做到在马学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在马用马。


兰大精神,影响深远
        王高贺认为至今为止自己共有三个对其影响很大的转折点:第一个是1999年9月到兰州大学报到,这既是对过去十多年苦读的一个理想总结,也开启了人生继续奋斗的新征程,从此刻起,自己每一步的发展都打了上兰大的深深烙印;第二个是2003年考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决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个是200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他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巩固以及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高贺表示,兰大人继承了前辈们扎实求学,严谨治学的精神传统,在国家创新祖国建设学术研究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兰大求学期间,他认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了一种兰大的精神。“兰州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祝愿母校事业蒸蒸日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首批重点马院之一,名师荟萃,实力雄厚,相信会在西北大地乃至全国范围内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希望师弟师妹们能够铭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句话:“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兰大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不断地充实自己。毕业后,始终铭记兰大人、兰大情,以自己的方式为母校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从王高贺校友身上,可以感受到他躬身践行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将小我投入到社会大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向王高贺校友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勤劳奋斗的习惯,培养创新思想,怀抱感恩之心回馈社会,把小我投入社会大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友介绍


        王高贺(1980-),河南鹿邑人,1999-2006在兰州大学先后攻读国际政治专业学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在《管理世界》《理论探索》《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

文:杨孝文 赵晨希 编辑:钟秀琴

来源:兰州大学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