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宁波市第六医院马维虎的办公室时,办公室靠窗一侧明亮的光线正透进来,几盆绿植错落摆放,为整个空间注入了生机。窗台上陈列着相框、小摆件。办公区域井然有序;深棕色木桌上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
看见我们进来,马维虎不作声地关上了办公椅后面的推拉门,把值夜班时睡的床挡在了我们的视线之外。他在椅子上坐下,白色大褂、深蓝色手术服下的身躯略显疲惫,眼镜后的目光温和而专注。马维虎,这位兰州大学1982级医学院校友,现为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的领军人物
从“没得选”到“爱得深”:陇原学子的医学起点
马维虎的从医之路,始于一个“别无选择”的年代。“那时候高考录取率极低,在甘肃100个人里只能考几个。”回忆起1982年考入兰州医学院的经历,这位从甘肃张掖沙井镇走出的农家子弟语气里依然带着感慨。他是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是那时村子里的“凤毛麟角”。
初入医学殿堂,信息闭塞的年代里唯有“闷头学习”。兰大的学风塑造了他严谨的底色,也让他从“没得选择”逐渐爱上医学专业。当回忆起在兰大医学院的求学时光,马维虎还能想起组织胚胎学老师那句严厉的叮嘱——“显微镜弄坏了,把你卖掉都赔不起!”——这句话他至今记忆犹新。在物质充裕的年代,显微镜可能只是实验室中一件常规设备,但在20世纪80年代物资匮乏时期,一台显微镜对于医学生的课堂来说是何等珍贵的资源。医学院老师对教学资源的负责,对知识载体的敬畏,是最可贵的校风传承。
毕业后虽然有机会留在兰州,但他选择回到张掖。“当时我有资格留下,但是更想回到老家张掖。实际也是想报效父老乡亲,照顾父母也方便。”在张掖地区人民医院(现河西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跟着师傅不断学习,让他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然而,对前沿技术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渴望,促使他走出陇原,赴西安深造。2001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深造结束后,他被宁波这座城市和初创的宁波市第六医院所吸引,在宁波这片热土上,开启了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回忆起专业选择和研究领域,马维虎说:“当时实习到哪个科室就喜欢哪个科室。实际上刚开始我是喜欢内科的,后来又喜欢外科。”
为什么喜欢外科?他笑了笑,说起实习期间的一次意外。原本倾向心内科的他,在观摩心脏手术时因晕血从手术台上摔了下来。他回忆着当时的情状,说自己醒来后,就想:“内科不能干,要干外科!”而在骨科,教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骨科手术中相对灵活的发挥空间,让他逐渐找到了职业归属。2008年以前,医院脊柱外科还未正式成立,骨科还是大骨科,他什么活都干。“那时候本身我也喜欢脊柱这个领域,什么都在琢磨。像我们骨科分的专业比较细,比如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足踝外科等等。这么多的亚专业那时候都在做。”
“脊柱战场”:专注、突破与忘我
2008年,宁波六院脊柱外科独立建科,马维虎担任科主任。从最初一年1000多台手术,到如今每年将近6000台,宁波六院脊柱外科科室手术量稳居浙江第二、骨科科室手术量位居全国前列。这背后,是马维虎带领团队在专业领域的深耕与突破。
他尤其专注于风险极高的“上颈椎”手术领域——头颈交界处,是脊柱外科的“珠峰”。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枕骨髁螺钉”“斜坡螺钉”等新技术,后者更是全球首创。近年来,他又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精准手术研究,不断攀登技术高峰。
支撑这些成就的,是近乎忘我的投入。“一天做几台手术的情况很多,像今天我就七八台手术连轴转,一直做到晚上。”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已经成为常态。马维虎回忆,自己曾为一位病情复杂的脊柱肿瘤患者手术,持续鏖战了十几个小时,精神高度紧绷。手术结束后,他照常开车回家,却发现自己的腿使不上劲了,原来是因长时间站立,腿抽筋了。说起那时,他仍是心有余悸的表情。那天,他将车停在了半路,没再开车回家。他苦笑道:“在手术台上感觉不到累,一下来就垮了。”
规律生活,对于马维虎来说是件“奢侈品”。在他年轻的时候,手机24小时待机都是常态,患者随时可能求助。“我们根本没生活,都是忘我地工作。”马维虎的另一位医生朋友,是鄞州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颈椎受伤需要尽快手术,却仍坚持以指导者的角色完成自己作为医生的手术排期,才肯作为患者上手术台。“我说你都这样了,你还做什么手术?他说‘医院好多病人没办法’。”马维虎感叹:“这就是真正的医生精神。”他也坦言,巨大的压力下,许多同行的健康状况堪忧,“医生真正长寿的不多”。
“将心比心”:仁术仁心的践行者
在马维虎的行医“哲学”里,“先做人后做事”是兰大精神烙下的深刻印记,也是他处理医患关系的核心准则。他常对科室的年轻医生说:“你把每个病人都当成你的亲人的时候,你看这个病你怎么给他治疗?”他认为,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许多额外的程序和道德困扰便会自然消解。
正对着马维虎办公桌的墙上,挂着一幅匾额,落款地址是“贵州省德江县”。马维虎回忆,这块匾额来自一位曾患脊柱侧弯的患者。
十几年前,严重的驼背让一个贵州女孩备受煎熬,自卑和敏感如影随形。2011年,女孩因无法站立而被迫休学,她的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由于病情严重且罕见,手术风险极大,国内没有医生愿意进行此类手术,女孩的求医之路屡屡受挫。经过多次奔波和转折,她的父母带着她来到宁波市第六医院,并成功挂到了脊柱外科主任马维虎主任医师的专家号。
当马维虎告知女孩“可以手术”时,她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15万元的手术费用,又让她的家庭陷入了绝望。这个女孩来自农村家庭,父母以打零工为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给她治病,家里早已花光了全部积蓄,再也无力承担这笔高昂的医药费。就在这时,马维虎发起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款活动,在他的竭尽所能之下,女孩的矫形手术取得成功。如今,女孩已在贵州医科大学就读,延续着救死扶伤的薪火。
2024年,在医疗资源均衡化布局的国家战略下,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创新实施“柔性引才”计划,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建立长效合作。马维虎作为甘肃柔性引进专家之一,定期回到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坐诊,以“定期驻点+远程指导”的模式,推动脊柱外科诊疗能力和科研水平双提升,“给老家做点贡献”。在这之前,他还推动白求恩基金会的脊柱畸形公益项目落地兰州,汇集全国专家为甘肃贫困患者带来希望。
今年4月,马维虎赴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开展帮扶。当地县医院设备简陋,专业医生极度匮乏。“去了我就觉得这个地方真的缺医少药。一个患者椎间盘突出疼得厉害,我要给他做手术,什么东西都没有。”许多在内地罕见的脊柱疾病在这里却很常见,“关节、脊柱疾病都特别多,这些好多你在这儿看不到的病在那里都能看到。”
除医疗资源匮乏之外,交通不便也是阻碍当地居民看病的重要原因。“好多人有病,本身只需要用药调解一下,但到市区去的话需要十几个小时,都是山路,交通又不好,好多人都不愿意看病。”只能顺其自然。但当地民众的淳朴坚韧、对物质极低的欲求,外来医生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极端条件下的坚守,都让他深受触动。“净化心灵”,是他此行的最大感悟。回来后,他希望科室的同事“每人至少要去一次”。
根在兰大:传承与期望
“兰大你开玩笑,当然有影响!”谈及母校对自身的影响,马维虎语气坚定。
他认为“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做得多,说得少”是兰大精神的写照。他介绍,在宁波医学界,兰大医学院毕业生以其扎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许多人已成为各大医院的中坚力量。作为兰州大学宁波校友会副会长,他也积极联络校友,在专业交流之外,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兰大”。
谈及对母校的师弟师妹们有怎样的期待与建议,他稍许沉默后,缓缓说道:“目标明确,坚定不移,日积月累”。“既然定好目标,就向着目标努力,干什么事都要坚持,肯定会胜利。”他强调,年轻人最好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像我们是当时没办法,最后逼着自己热爱的”,现在的年轻人机会更多,更要找到自己的热爱,做好自己的专业。
2025年暑期,马维虎与前来拜访的兰大在校学子合影
采访还未结束,电话铃声响起——新的召唤又至,一台手术等他主刀。马维虎便打过招呼,匆匆起身,那件深蓝色的手术服背影,再次融入医院走廊的光影与忙碌的人流中,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渐行渐远。
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校友简介
马维虎,兰州大学1982级医疗系校友,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骨科为浙江省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大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留美学者,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博士生指导老师。
文字:李佳睿
图片:冯紫云 张鸣 刘建雍
编辑:郭蔡彬
来源:兰州大学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