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校友故事

兰大校友刘小青:做好自己的角色

发布日期:2025-10-09


访谈视频请点击图片查看
《做好自己的角色》


        “我后来去了好几所学校,它们的学风校训我都没记住,但兰大当年‘勤奋、求实、进取’六个字,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从兰大化学系毕业已逾二十载,但对刘小青而言,当年在兰大校园里读书、生活的点滴,至今回想起来仍像不久前发生的事。

  而那六个字,带着他那股“不服气”的劲头,始终如熔炉的烙印,深嵌于他的科研征途与人生底色。

 

 

“还想回到兰大再上一次大学”


        1998年,刘小青从湖北一座小镇出发前往武汉——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踏入省城。此行,他要在武汉独自搭乘火车前往兰州,开启自己的求学之旅。即使没有买到火车坐票,旅途的艰辛也并未消减他内心的新奇与兴奋。

  “我们那时候住在六号楼,八人间,宿舍高低床,宿舍中间有一个大桌子,洗手间和浴室是公共的。” 在刘小青的记忆中,虽然学校的条件有限,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却十足。因为宿舍不方便自习,图书馆还没修建好,大家为了上晚自习都会提前跑去教学楼占位置,“下午三四点钟就去,从一楼跑到教学楼最高层,一间一间地找”。

  大一时,刘小青的专业成绩不错,化学系闫兰老师对他帮助很大。闫兰老师于1981年毕业后留在兰州大学任教,一直坚守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长期从事着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在刘小青看来,闫兰老师代表了兰大化学系一大批认真从事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她会很用心地去讲理论课,帮助你做实验,有什么事你随时找她,她都会给你很好的回答。”闫兰老师的细致耐心对刚进入化学专业学习的刘小青影响颇深。 

  那个时候,虽然化学系的教学实验经费很有限,但学院却保证了上实验课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张实验桌和一套实验仪器。“这在大学里面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兰州大学做到了。最后产生的结果就是兰大化学系的学生的专业功底很扎实,动手能力非常强。”刘小青感慨道。

  刘小青来自湖北的农村,他坦言当年选择兰州大学有出于相对较低的学费和生活费的考量。在刘小青的回忆里,98级化学系的辅导员花蕊老师对班里像他那样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非常照顾。2002年刘小青毕业时,因为还欠着学校的贷款,可能会延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在花蕊老师的帮助下,他及时还上了贷款,顺利拿到了双证。至今他对花蕊老师仍深怀感激。

  本科时期的刘小青喜欢到处闲逛,喜欢与人聊天,他坦言那时候的自己并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但学校严格的管理和化学系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格却潜移默化地帮助他养成了相对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坚持早起、追求高效、细致严谨……这些习惯为他之后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2002年,刘小青从兰大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启五年的硕博连读生活。习惯了高效学习的刘小青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就学完了硕博期间的所有课程,随后便跟随导师做科研、带学生。博士毕业后又面临着下一步的人生选择,刘小青很坚定:“我一定要出去看看。”

  2007年,在收到offer后,刘小青果断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但在新加坡的研究工作令刘小青并不十分满意——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对自己缺乏信任的合作导师……几个月后,刘小青毅然决然辞掉了新加坡的研究工作,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在美国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心想深耕高分子领域的刘小青深感当时学校导师的培养对自身能力提升的局限,在并未落实好下一步工作的情况下又坚定地选择回到中国。“我回国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宁波材料所。”而这一待,已是16年。


“要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2019年,刘小青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两个人才项目的入选帮助他开启了自主性更强、自由度更高的科研道路。那恰好是他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第十年,是他全职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三年。

  在2017年之前,刘小青兼职做过初创企业的常务副总、做过宁波材料所的人事处处长、上过一年的CEO培训班,刘小青却突然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很多,但却什么都没有做好”,有了一种受挫感。“还是想要做点事儿,要做就好好做科研”,深思熟虑之后,刘小青决定将其他工作都放下,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刘小青早期一直从事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交联密度调控和功能化修饰等途径,逐渐发展了生物基热固性树脂合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解决了其热学、力学性能差,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树脂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

 


        “那三年,我真的特别特别努力。”在刘小青的记忆里,从2017年到2019年,他坚持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投入工作,并且“越来越努力”。

  入选两个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之后,刘小青逐渐从别人的团队里独立出来,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我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了,但也真正感受到了逐渐增大的压力。”面对周围对自己更大的期待,刘小青开始思考更加聚焦、更加具体的问题。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此后,我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伴随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全面推进,大约从2021年起,刘小青开始不断思考:“我做的这些研究究竟可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渐渐地,他关注到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和环氧树脂的可控降解问题。高分子材料难以回收,废弃后多被填埋、焚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由于其三维网状交联结构,难以温和降解和高值回收。这两方面作为当前整个行业与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痛点,刘小青希望能够对此布局出可回收、可化学降解、回收再利用的还原方式,并将最新的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慢慢地,我的课题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从一个面到一个领域,甚至最后到一个产品,越来越聚焦。我也越来越觉得要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刘小青谈到。


“沉下去,沉下去”


        科技产业两张皮。从实验室研究到企业生产实践的转换,这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在刘小青看来,做产业、做技术转化比纯粹做研究困难得多。科研是相对静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不变,而科学本身是有规律的,但做企业所面临的所有事物都是动态的。“你想是抓一条静态的鱼容易还是抓一条游得很快的动态的鱼容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战略和目标。”刘小青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还谈到,科研工作者的许多研究课题是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而企业通常面临的是当下的实际问题,这两方面之间自然容易存在脱节现象。

  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实际的挑战,刘小青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沉下去,沉下去,沉下去……”他开始尽力排除掉其他无关事项的干扰:意义不大的会议就不参加,不够聚焦的项目就不接。“慢慢地,我的交流变少了,项目也变少了,但我自己知道我在做很有用的事儿,我在做我心目中的大事儿。”

 


        除了做好科研、做好产业转换,刘小青还在尽力做好一名老师。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刘小青会对自己的博士生安排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基础研究,即能够帮助生产学术成果的工作;另一个是能够真正解决产业需求的课题。

  在他看来,写文章是对一个学生的综合锻炼,大到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小到训练他们对于词语标点的规范使用。每年二月到三月,刘小青会推掉所有需要出差的工作,利用这些时间将团队里所有博士后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的方案进行多次修改,从项目选题到项目创新点,再到写作的细节规范。“我得对他们负责。”

  责任意识也是刘小青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的方面。在引导学生做基础研究的同时,他常会启发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研究落实到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当中。“我们在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同时,要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这是培养学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关灯关空调、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实验手套不能带出实验室等,是刘小青常对学生强调的事情。“虽然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一个愿意为别人着想并多做一点事情的人,他一定生活得不会太差。”刘小青如是说。

  就这样,刘小青带着他的团队不断地“往下沉”,沉得越深,也伴随着压力越大。日常压力大时,刘小青会选择去跑跑步,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当你在往下沉的时候,你不知道还能不能浮上来。能不能做成功,是不知道的。”刘小青坦言。


“做好自己的角色”


        投身科研十余年,刘小青的“角色感”越来越清晰:做好科研、把学生教好,这就是他心目中自己能对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你是什么样的角色,你就把你所处角色的职责承担好,你的角色完成好了就是一种贡献。”从校园到社会,角色的多样选择和快速转变通常会让年轻人十分焦虑和迷茫。对于师弟师妹们存在的现实困惑,刘小青也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寄语:

  一、不要怀疑自己。在追求所谓成功的过程中,不要太强求自己,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没有必要去看别人的目光。活得多样化、活得有自我,那才是成功的人生。当你的内心很宁静,目标很笃定的时候,那才是最大的成功。

  二、兰州大学务实的学习氛围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换不来的,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这种学习环境踏实学习。同时也要多走出来看看,加强与社会的连接,找到自己专业领域或者兴趣领域在社会上呈现得最好的东西,去深度思考和研究,不要陷在课本里。

 


刘小青和前来拜访的兰大学子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刘小青曾跟自己在化学研究所的老师开玩笑道:“我今天能有这个样子,就因为三个字‘不服气’,你能干出来我也能干出来。”在他真正想干的事情上,他说自己是可以“拼命”的。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想做的越多,面临的困难也越大,需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会越多。今年45岁的刘小青说,不知道自己能在这条路上坚持多久,但他还在坚持着。

 

                                                                                                                                                                     【校友简介】

  刘小青,兰州大学1998级化学系校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青年拔尖人才(2019)、获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化学回收、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近几年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中科院重点部署、华为公司等企业委托项目等30项科研任务。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 Macromolecule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120余篇,H-因子58,论文他引10000余次,获授权发明80余件。历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一等奖), 中科院先进科技特派员一等奖,中科院院地合作一等奖等荣誉。

 

文字:范文静                    
图片:冯紫云 张鸣 刘建雍
编辑:郭蔡彬                    

来源:兰州大学校友网